今日,又一項華人學者的研究登上了知名學術期刊的封面——中山大學中山醫(yī)學院的信文君教授團隊在最新一期的《Science Signaling》上發(fā)表論文,介紹了一條介導慢性疼痛的信號通路,并闡明了背后的關鍵生物學機制。這一研究有望帶來全新的止疼方案。
▲信文君教授團隊的研究榮登《Science Signaling》封面(圖片來源:《Science Signaling》)
信文君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突觸的可塑性和痛覺的病理生理學。我們知道,痛覺的感知和神經(jīng)元的突觸活性息息相關,如果這些神經(jīng)元過度興奮,就會引起慢性疼痛,但背后的具體生物學機理卻沒有得到很好的闡明。
▲這項研究的作者是“全華班”(圖片來源:《Science Signaling》)
在這項研究中,這支“全華班”團隊首先將目光放在了痛覺領域內的一個經(jīng)典發(fā)現(xiàn)——抗癌藥物奧沙利鉑(oxaliplatin)會導致顯著的疼痛感知異常。由于δ-catenin蛋白的棕櫚?;揎椗c疼痛相關神經(jīng)元的突觸可塑性相關,研究人員自然而然將這兩者聯(lián)系了起來。奧沙利鉑是通過蛋白修飾,讓患者產(chǎn)生異常疼痛的副作用嗎?研究結果支持了這一點:在奧沙利鉑的作用下,大腦DRG神經(jīng)元的棕櫚?;揎椨忻黠@上升;通過抑制這一蛋白修飾,我們也能減少奧沙利鉑帶來的異常疼痛。這些結果表明,δ-catenin蛋白的棕櫚?;揎棇τ谔弁吹母兄潜夭豢缮俚?。
作為一種常見的翻譯后蛋白修飾,棕櫚酰化能增加蛋白質的疏水性,幫助蛋白質與脂雙層進行“交流”。而δ-catenin是一種細胞粘附蛋白,更多是在結構上起作用。它與痛覺感知之間,還差了一些關鍵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為了找到最后的幾塊拼圖,研究人員們做了一個篩選,檢查δ-catenin與Nav(鈉離子門控通道)的關系,后者參與介導了痛覺相關神經(jīng)元的動作電位產(chǎn)生。利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,研究人員們發(fā)現(xiàn)δ-catenin主要結合Nav1.6和Nav1.7,而Nav1.6的結合會受到棕櫚?;挠绊?。這一下子就將棕櫚酰化與痛覺感知串到了一塊兒。
▲本研究的通訊作者信文君教授(圖片來源:中山大學中山醫(yī)學院)
在通常情況下,Nav1.6主要存在于細胞質中。而當它需要起作用時,會被運輸?shù)缴窠?jīng)元的細胞表面。充當起鈉離子的通道。研究人員們也因此大膽推測,至少有一種參與細胞內運輸?shù)牡鞍讜cδ-catenin結合。同樣是利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,兩款驅動蛋白KIF3A和KIF3B脫穎而出,顯現(xiàn)了與δ-catenin結合的能力。
還記得上面提到的奧沙利鉑嗎?它有引起異常疼痛的副作用。而在小鼠中,奧沙利鉑會顯著增加δ-catenin與KIF3A的結合,這也暗示KIF3A在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。進一步的研究則表明,在神經(jīng)疼痛的小鼠中,δ-catenin的棕櫚?;拇_會促進KIF3A和Nav1.6在關鍵神經(jīng)元里的結合,并讓這三個蛋白形成一個復合體。
▲δ-catenin的棕櫚?;龠M了蛋白復合體的形成(圖片來源:《Science Signaling》)
研究人員們認為,這個蛋白復合體可能通過δ-catenin與KIF3A的幫助,讓Nav1.6在神經(jīng)元細胞膜表面的水平上升,從而讓神經(jīng)元對疼痛變得更為敏感??紤]生活在慢性疼痛之中的患者數(shù)量巨大,《Science Signaling》的短評中認為這一研究有望帶來全新的成藥靶點,造福人類。
我們再次祝賀信文君教授團隊的研究榮登《Science Signaling》封面,并期待未來看到更多來自華人學者的杰出研究!
參考資料:
[1] Palmitoylation of δ-catenin promotes kinesin-mediated membrane trafficking of Nav1.6 in sensory neurons to promote neuropathic pain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