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 月 4 日,著名醫(yī)學期刊《柳葉刀》(The Lancet)在線發(fā)表了一份重磅研究:世界首個已故捐獻者子宮移植孕育的嬰兒誕生,并健康成長。
在此之前,全球共有 11 名婦女在接受活體捐獻者子宮移植后擁有了自己的孩子。但 12 月 4 日刊登的這一突破,對于那些想要懷孕但子宮功能不健全的女性提供了新的解決途徑。
巴西圣保羅大學(Universidade de São Paulo)醫(yī)學院的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,這是世界上首例從已故捐贈者子宮移植而來的活產(chǎn)案例。這項工作的成功擴大了因子宮因素導致不孕婦女生育的前景,因為它確定了死者捐贈子宮移植的可行性。
正如美國貝勒大學達拉斯醫(yī)學中心腹部移植外科醫(yī)生 Giuliano Testa 說:“已故捐獻者的器官是否會像活體捐獻者一樣有效果,每個人都在等待這個問題的答案。”Testa 并未參與此次實驗,但他是達拉斯貝勒大學醫(yī)學中心團隊的成員,該團隊曾在 2017 年完成了美國第一例活體捐獻子宮移植嬰兒的出生。
本次論文的通訊作者,巴西圣保羅大學醫(yī)學院 Dani Ejzenberg 博士表示:“使用已故捐獻者的器官可以大大的擴展相關治療可及性……愿意并承諾在自己死亡時捐獻器官的人數(shù)遠遠超過活體捐獻者的數(shù)量,會有更多的病人能夠受益于此。”
專家團隊表示,希望有一天子宮移植可以更廣泛地用于沒有子宮或器官受損的女性,甚至可能是變性女性。
全球首例死者捐獻子宮移植
誕下這名嬰兒的母親是一位 MRKH 綜合征(Mayer-Rokitansky-Küster-Hauser)患者,受該疾病的影響,她一出生便缺失子宮。她接受移植的子宮則來自一位因腦卒中逝世的 45 歲女性,這名捐贈子宮的女性生前育有三個孩子。
2016 年 4 月,這位 32 歲,結婚 5 年的 MRKH 綜合征患者,進行了體外受精并冷凍保存了 8 個優(yōu)質囊胚。
2016 年 9 月,她在巴西接受了子宮移植手術。在手術之前,研究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評估,并在整個過程中對患者夫婦每月進行專業(yè)人士的心理輔導。
術后 37 天,患者第一次來月經(jīng),意味著子宮移植手術的成功。術后七個月,醫(yī)生將一個四個月左右的體外受精胚胎移植進了她的子宮。根據(jù)醫(yī)療小組的報告說,在懷孕期間,血液通過子宮的動脈和臍帶正常流向胎兒。
2017 年 12 月 15 日,這位母親迎來她人生中的重要時刻——生下一個 5 斤重的健康女嬰,這個寶寶在快速評估新生兒心率的阿普伽新生兒評分(Apgar score)上表現(xiàn)優(yōu)異。目前,孩子已經(jīng)快一歲了,各方面都顯示她身體健康、發(fā)育正常。
Testa 說,全世界有 150 萬婦女患有不孕癥,包括由先天性疾病造成的子宮缺失或器官異常。子宮移植手術在技術上具有挑戰(zhàn)性,但迄今為止的病例都表明這是一種耐受性非常好的手術。包括巴西那位婦女在內(nèi)的接受者都很年輕,其他方面都很健康,只是缺少子宮。
“對于子宮在體外能存活多長時間以及在移植后能否正常工作,仍然需要后續(xù)更多的研究”,Testa 說,“但就器官本身而言,子宮可以說是表現(xiàn)的不錯。”
子宮移植的發(fā)展與挑戰(zhàn)
成為母親,本應是每一位女性可以選擇的權利和榮耀,但很多人因為先天子宮功能缺陷,或是因為癌癥、疾病而不得不摘除子宮,殘忍的剝奪了她們給予新生命的可能,據(jù)估計,僅在美國約有 5 萬名女性正在經(jīng)歷這種痛苦。
今天這項論文中提到的 MRKH 綜合征(Mayer-Rokitansky-Küster-Hauser syndrome, 苗勒管發(fā)育不全),就是一類由苗勒管發(fā)育過程中變異而出現(xiàn)的先天性畸形,它導致子宮喪失、陰道上部發(fā)育不全,這意味著患病的女性將喪失親自孕育生命的機會,只能通過收養(yǎng)或代孕成為一名養(yǎng)育孩子的母親。
世界上首例子宮移植手術早在 2012 年 9 月就已在瑞典哥德堡的薩爾格倫斯卡大學醫(yī)院(Sahlgrenska University Hospita)成功完成,從 2014 年起共有 8 名嬰兒誕生,成為輔助生殖和器官移植領域的里程碑事件。也極大鼓舞了之后全世界范圍內(nèi)對于子宮移植治療不孕癥項目的開展。
2016 年 2 月,美國克利夫蘭診所(Cleveland Clinic)同樣開展了子宮移植臨床試驗,但移植兩周后由于感染造成危及生命的出血,最終不得不將移植的器官摘除,最終試驗以失敗告終。
之后,一位年輕的女性在美國貝勒大學達拉斯醫(yī)學中心(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at Dallas)接受子宮移植手術,并成功誕下一名健康的嬰兒,成為美國首例先天子宮因素絕對不孕癥患者成功生產(chǎn)的案例,也這標志著子宮移植臨床經(jīng)驗的成熟。
不過,一直以來還沒有通過死亡供體子宮移植活產(chǎn)的案例,這也使得人們對其可行性產(chǎn)生了懷疑,包括在長期缺血后子宮是否仍然存活。
巴西圣保羅大學醫(yī)學院研究人員所進行的全球首例死者捐獻子宮移植,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子宮潛在捐獻群體的苛刻限制。以往子宮捐獻來源,主要依賴于愿意且符合條件的家庭成員或親密朋友,這樣條件下的捐贈者往往無法獲得,也無法滿足需求。
研究人員認為,死者捐獻子宮移植后成功懷孕的案例,證明了可以使用更廣泛的潛在捐獻者群體。盡管死者子宮移植充滿復雜性,但這一做法仍然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,因為愿意并承諾在自己死亡時捐獻器官的人數(shù)遠遠大于潛在活的捐獻者的數(shù)量。使用死者捐贈者的其它實質性優(yōu)勢還包括降低成本和避免活體捐獻者的手術風險。
但是,子宮移植手術仍然充滿了挑戰(zhàn)。
一方面,子宮移植本質上來說也是異體器官移植,所以也就面臨著異體移植帶來持續(xù)的免疫排斥反應。在之前進行的子宮移植中,患者成功孕育 1-2 個孩子后,子宮也會被再次移除,以避免免疫排斥的影響。
另一方面,移植手術的完成并不意味著可以像正常人一樣成功受孕,由于接受者的卵巢和子宮并不是連通的(受試者卵巢功能正常),受試者仍舊需要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,這也意味著昂貴的手術費用恐怕讓人難以承擔。
而通過死者子宮移植,也有一個未知的挑戰(zhàn),就是捐贈者子宮存活時間的限制。
在本次研究中,研究人員表示,至少有一些子宮可以缺血近 8 小時保持存活,并保障成功移植和妊娠。但是對于允許成功移植的死亡供體子宮缺血時間尚不清楚。但本次研究的病例中,子宮缺血時間為 7 小時 50 分鐘。而之前公布的活體捐獻者子宮缺血最長時間為 3 小時 25 分鐘。雖然有動物實驗結果表明,子宮缺血保存最長可達 24 小時,但對于人類而言尚無此類數(shù)據(jù)可用。
如果說腎 臟移植、心臟移植是幫助患者延續(xù)生活品質,那么子宮移植完成的是生命的延續(xù),更是希望的傳遞。也許仍有諸多挑戰(zhàn),但無論如何,為廣大不孕女性帶來希望的子宮移植,已經(jīng)成為醫(yī)學發(fā)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