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8日,第一財經(jīng)公眾號發(fā)布消息《重磅!上海研發(fā)新冠人源細胞**,科學家已親試第一針》,稱某科學家用自己身體試驗**,注射了自己研發(fā)**的第一針。在我的印象里,這至少是最近媒體報道的第三起以身試藥事件。
第一起是口服新冠**,吃了四倍量的科學家表示很安全。至于有無效果,不知道,畢竟給自己用藥是一回事,不戴口罩進疫情區(qū)是另一回事。
第二起是謠傳陳院士給自己打針,已被證實是謠言。但這件事不會影響我對陳院士的尊敬,畢竟人在一線忙救治,而且報道系媒體誤讀。
第三起就是3月8日這單了,前兩次我沒說話。
這一次我鼓起勇氣勸兩句,"科學面前,少打悲情牌!"
一、科學試驗,并不是以身試藥才能說明安全
動物試驗,是任何藥品研發(fā)的初步基礎(chǔ)。在經(jīng)歷過動物試驗后,人體試驗未必就一定安全,但至少可以排除掉大部分風險。人體試驗一期臨床,檢測的就是安全性。如果科學家把自己以身試藥作為臨床試驗,對不起,這是不允許的。首先,你樣本數(shù)量不夠,一個不能說明問題。其次,你作為研發(fā)者,更多的是一種旁觀分析的角度來看,而不應該是動不動把藥往自己身上扎。臨床試驗,不是電影里的給自己來一針那么簡單,而且目前也根本不需要科學家自己來試驗。再者,現(xiàn)在的情況還輪不到研發(fā)者拿自己做實驗,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。一針扎下去,萬一科學家病倒了,這是國家的損失。當然,我并不是說普通試藥人就應該一針扎躺下,如果真的這樣,那么這個臨床前期的工作完全喪失了意義。
二、安全不代表有效
安全是一個藥物的使用基礎(chǔ),有效才是一個藥物存在的價值。敢給自己扎針,說明安全性有保障,但談有效性,為時過早。生理鹽水,我也敢扎。但有效嗎?
以身試藥,確實可以令網(wǎng)友淚流滿面,無意中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悲情英雄的角色。但科學是理性的,哭完之后,會問你"數(shù)據(jù)在哪里?動物試驗有陽性反應嗎?臨床申報了嗎?批了嗎?倫理通過了嗎?"
在這些問題沒有答好之前,先立人設,是娛樂圈的做法,和醫(yī)藥界不應該產(chǎn)生任何半毛錢的關(guān)系。電影里以身試藥,那是藝術(shù)手法,而且也是特定背景。動不動的讓以身試藥感動得天地變色,是不正常的。作為一個媒體,要有一點專業(yè)眼光,而非只看熱點眼光。不然眼光后面就是讀者的耳光,"又是騙流量的!"
我們知道**相當于人臉識別抓捕,能起到張學友演唱會的作用,來一個抓一個,精準實施。作為報道里說的DNA**,也有諸多優(yōu)勢。比如常溫下非常穩(wěn)定,不會需要低溫冷鏈。這對于基層醫(yī)院或者醫(yī)療機構(gòu)而言,非常實用。此外,根據(jù)**學理論,DNA**不僅可以預防,還可以用于治療。這是常規(guī)的滅活**、減毒活**、重組載體活**所不具有的。但無論怎么樣,一個科學規(guī)范的流程是一切的基礎(chǔ)。
這個時間,更不應該拋棄規(guī)范制度,尤其不要打悲情英雄的感情牌。不然后面以身試藥的新聞會不斷涌現(xiàn),一個嚴格的研發(fā)制度也就淪為笑柄。我并非是針對以上科研人員,勇氣可嘉,但也請避免淪為媒體的點火棒。對于各類想著博名望、蹭熱點的、拉股票漲點的企業(yè),我只能說,"收手吧,別騷了!"
后記:關(guān)于本次DNA**,又搜了下科研人員,發(fā)現(xiàn)之前曾發(fā)明出抗病毒噴劑,是的,預防新冠的。不清楚是否也已經(jīng)自己用藥,如果用過噴劑,那么與本次**的臨床試驗時間間隔是否過短?如果確實有效,那能證明到底哪種起效了嗎?求科普。
點擊下圖進行CPhI & P-MEC China 2020觀眾預登記抽獎,獎品多多!
合作咨詢
肖女士
021-33392297
Kelly.Xiao@imsinoexpo.com